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两年亏逾12亿估值仍达百亿?科伦药业分拆科伦博泰赴港IPO

时间:03-29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251

两年亏逾12亿估值仍达百亿?科伦药业分拆科伦博泰赴港IPO

作为科伦药业的新药基地,科伦博泰尚无任何商业化候选药物或商业化团队,这也令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亏损逾12亿元《投资时报》研究员 习羽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谈癌色变”。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2020年,全球及中国分别有1000万人及300万人死于癌症。在2021年,全球癌症发病数为1970万例,预期将于2030年达到2400万例。随着近年来全球肿瘤患者人数的持续增长,全球抗癌药物行业市场规模也不断增加。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抗癌药物行业市场规模达1807亿美元,同比增长20.2%。为了能够达到“精准识别、减少损伤”这一治疗目标,ADC(抗体药物偶联物,一类生物制药药物,包含通过化学接头与有效载荷分子<通常是细胞毒剂>偶联的抗体)药物应运而生。较之传统疗法,ADC凭借综合了抗体疗法、化疗和小分子抑制剂疗法的主要优势,具有独特的靶向能力,显示出更好的临床试验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家药监局批准首款ADC药物Kadcyla后,中国的ADC药物市场于2020年开始增长,预期由2021年起按复合年增长率79.4%增长,将在2030年达到689亿元。行业利好之下,或许想趁热打铁,科伦药业(002422)在分拆川宁生物(301301)上市后不久,又试图将旗下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伦博泰)分拆至港交所上市。那么科伦博泰基本面情况如何?两年亏损逾12亿元招股书显示,科伦博泰成立于2016年,在ADC开发方面积累了超过十年的经验。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该公司是首家将内部发现及开发的ADC候选药物许可予前十大生物制药跨国公司的中国公司。招股书显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科伦博泰拥有63项在中国已颁发的专利,20项在美国已颁发的专利,46项在其他司法管辖区已颁发的专利,以及253项待批的专利申请,包括中国的108项、美国的15项、专利合作条约(PCT)下的17项及其司法管辖区的113项。尽管专利数量众多,但翻阅招股书,《投资时报》研究员发现,报告期各期及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该公司并无任何商业化候选药物或商业化团队。因此,科伦博泰目前仍无法摆脱亏损问题。招股书显示,2021年及2022年前9月(以下简称报告期),公司通过研发能力及技术平台对外订立九项许可协议,实现收入为3232.2万元及6.24亿元;而同期净亏损分别为8.90亿元及3.21亿元,主要由于研发支出及行政开支所致。科伦博泰对此表示,亏损主要由于投入大量资金于药物管道研发。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已开发由33款资产组成的强大管线,包括13款处于临床阶段及4款处于IND(研究用新药或研究用新药申请,在中国或美国也被称为临床试验申请)筹备阶段的资产。有业内人士向《投资时报》研究员表示,一般而言,创新药企出售的临床前专利数量占比较高,这有可能是企业和受让方同时进行临床前实验再到IND。不过,近几年此类企业往往只收预付款,后面还要视临床进度程度而定。若临床无法顺利进行,则很难实现商业化进程。默沙东入股尽管持续亏损,但科伦博泰一直是众多资本眼中的“香饽饽”。《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在科伦药业公布分拆上市预案前不久,科伦博泰进行了一轮股权优化,将注册资本增加至1.93亿元。默沙东认购其中部分新增股份。截至预案公告日,默沙东持有科伦博泰6.95%的股权,一举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不仅如此,自2022年以来,默沙东陆续与科伦药业展开多项合作,关系也更加紧密。2022年12月底,科伦博泰将其管线中七种不同在研临床前ADC候选药物项目,以全球独占许可或独占许可选择权形式授予默沙东在指定地区进行研究、开发、生产制造与商业化。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科伦博泰与默沙东达成的开发多达七项临床前ADC资产的合作,是迄今为止由中国公司获得的最大生物制药对外许可交易,而根据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按2022年交易金额计,也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药合作。为何默沙东会对持续亏损的科伦博泰青睐有加?有分析指出,尽管目前大部分创新药项目尚处于研发阶段,但相比其他领域而言,医疗是很难找到的确定性大机会,项目的成功率也远比想象中高得多。所以,尽管创新药企的背后隐藏着投资周期长、回报不确定等风险,但在退出机制逐渐打开的今天,一旦企业上市便会获取高额收益。以科伦博泰为例,其在2020年5月29日引入Pre-A轮融资时的估值为3.13亿元,而在2023年1月3日B轮融资时,公司对应估值已攀升至100亿元。而这也是为何大批投资人热衷于抗癌药投资的关键所在。科伦博泰各轮融资情况数据来源:公司招股书为何热衷拆分上市?《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除了默沙东、葛兰素史克等国际名企外,近年来国内生物医药科技企业分拆数量也是与日俱增。以微创医疗为例,这两年其资本动作就很多。公司先后拆分心脉医疗、心通医疗、微创机器人、微电生理及微创脑科学五家子公司上市。微创医疗创始人常兆华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微创医疗将采用“生产上市公司”的模式,即一边拓展新业务,一边引进各路投资,再分拆子公司上市。对此,业内人士认为,科伦博泰此次拆分也有相似之处,而这也是生物医药科技企业热衷于分拆上市的逻辑所在。首先,经过分拆后,持续公开信息可能会对子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正面影响。其次,分拆可增加融资新渠道、理顺控股结构、优化股东利益。再者,若分拆上市后价格合理,母企还可通过子企的分拆上市获得资本溢价。不过,分拆上市同样也面临母公司的“空心化”、同业竞争及子公司经营的独立性风险。一方面,子公司能否脱离母公司实现独立的发展和经营,是其作为发行主体在资本市场上能否获得投资者认可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如果公司之间的经营、决策和人员没有做到完全隔离,则有可能诱发非公平的关联交易等问题,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此次科伦博泰上市前路如何值得关注。部分生物医药科技企业拆分子公司上市情况数据来源:依据公开资料整理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